
只需200元
就能成为“救生员”?
购买的国家教练员证、运动员证
还能在“网站”上查到真伪?
这事儿可真“刑”
近日,随着丁某某等16人判决文书的生效,一起犯罪人数达33人,涉案证件16000余本、犯罪金额达1000余万元的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案终于落下了帷幕,涉案的33名被告人均得到法律的制裁。
真假网站
2024年1月,龙泉市公安局网安大队在工作中发现,一个名为“全国体育职业资格信息网”的网站可以提供体育项目裁判员、教练员等证书真伪查询,该网站的页面设置、网址等基本信息均与官方网站大致相同,仅有细微差别,但网站服务器并不在国内,并非官方承认的查询地址,其安全性和真实性存在疑问。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一伙涉案人数达33人的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嗅见“商机”
该团队中的郝某原先是一家跆拳道馆的经营者,经常与教练员、裁判员、体校学生等打交道。长期接触下来后,郝某发现道馆、教育培训机构、学校等招聘体育教师或运动员教练时,都明确要求应聘者持相关证书上岗,市场的大量需求让郝某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恰逢跆拳道馆生意不景气,郝某便将视线转移到销售体育类证书这项业务上。其于2020年12月成立安徽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租赁办公用房,购置打印机、大量空白证书,还购买了国家体育总局、省级体育局及各级体育协会的假印章200余枚,主营“救生员证”“中国武术散打协会证书”等国家机关证件的制作与销售。
该公司打着“当天付费当天领证”“官方颁布,可验真假”的幌子,在各大网络平台推广篮球、足球、游泳等教练员等级证书、裁判员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国家运动员等级证书等40余种。与买家达成交易后,由打印员使用PS技术将买家的个人信息合成在对应的证书模板上,再盖上购买的国家体育总局、省级体育局的假章,一份足以以假乱真的证书便制作完成。成本30元的证书立马摇身一变,以200元至1000元的价格对外销售,每日均有200余份假证书进入市场流通。
扩大业务
随着生意的“蒸蒸日上”,郝某还招募了汪某、孙某等业务员,成立分公司,并通过微信、淘宝等平台大量销售伪造的体育类国家机关证件。
为增加证书的“可信度”,郝某还招募技术人员,搭建各类证件验真查询网站20余个。买家可通过扫描证书内页的查询二维码,链接至“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2024年5月,该案移送至龙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经审查发现,2022年至2024年1月期间,郝某等人制售虚假国家机关证件16000余本,购买并持有假印章100余枚,运营涉案虚假认证网站20余个,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购买假证人员涉及全国各地。经综合审查全案证据后,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龙泉市人民检察院分批对本案涉案人员以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提起公诉,该系列案件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十个月至五年三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至35万元不等。本案涉案当事人共退缴违法所得共计230余万元。